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的范式已经扩展到众多的实验研究中。经典Stroop范式即命名词(字) 的颜色时,书写目标字(颜色词) 的颜色与目标字的语义之间产生干扰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典Stroop范式已演变为各种各样的变式。

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

自动化理论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在于它强调区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概念,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在stroop 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

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加工的系列性,而把stroop 效应看作是收证据进行决策的过程。刺激的每个维度的加工速度是由其权重决定的,权重影响每一维度对决策的贡献大小。如果来自某一维度的证据和要求的维度一致,就会降低阈限,从而加快要求维度的加工时间,反之则减慢要求维度的加工速度。

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PDP 系统进行任务操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2003 年Robert等提出较新的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认为在选择性注意中,基于记忆的两个结构—维度的不平衡性和维度的不确定性引导注意选择那些在刺激维度内或者附近的那些显眼的、奇怪的、或者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维度的不平衡性和维度的不确定性对目标刺激的组合、对分心物抑制的组合进行调节,同时也会对早先刺激的记忆进行调节。

建构理论认为在Stroop 范式中有4 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影响Stroop 效应:呈现刺激的背景、刺激的大小数量、一致性效应以及任务效应。该理论强调:被试对信息的选择所作的努力可能被新信息所中和。如果不相关的信息是显眼的或者是和相关信息是相关的,这样不相关的信息也可能得到加工。作为靶子目标上的字比起在其他地方呈现的字更显眼,因此就有可能调节或改变Stroop 效应。

尽管Stroop 研究中建构理论是最新的观点,但相关研究报告较少,不过有人认为在解释Stroop效应的范围和多样性方面被认为优于其他模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Stroop效应呢?斯特鲁认为,主要是人们无法控制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强烈影响,从而产生心理干扰,使当前特定刺激无法得到正常反应。具体分析起来,研究认为还有如下因素的影响。

一是与一个人的注意转移力有关。注意转移力是指一个根据情境的发生变化或面临的任务变化而把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迅速转到另一个刺激上。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就不会发生或很少会发生斯特鲁效应。因为,他们不太会因其他刺激的干扰而分心。否则,就容易产生斯特鲁效应。

二是与刺激情境中的无关特征有关。这种无关特征与我们所要反应的特定刺激具有密切联系的,但又易于干扰的,那么,就极易发生斯特鲁效应。例如刺激情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或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某些情绪性因素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产生斯特鲁效应的重要因素。

三是与一个人所担当的多重角色有关。一个人角色充当越多,越有可能产生斯特鲁效应。因为在对特定刺激做出反应时,不同的角色都会跑出来解释、认同、表态及行动,但在同一时间内,人的思维又不允许同时进行,这样就可能出现一会儿这一角色思维,一会儿另一角色思维,或同时争着要思维的混同思维现象,这也就是“角色竞争”现象,从而使斯特鲁效应发生。

这种斯特鲁效应对学校教师学生都是不利的,影响班主任教师的讲话水平,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校里要尽可能避免斯特鲁效应。下列几方面的对策我们要引以重视。

首先,学校教师要正视自己所充当的各种角色,并切记充分当好每一种角色,特别是在同一情境中决不担当一种以上的角色。例如,在学校导学育人时就要充分当好学校教育者的角色,在上课时就要充分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在家里就要充分扮演好丈夫或爸爸的角色,避免角色竞争、角色混同、角色不分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本来应该以“教学者”的角色登场的,然而他们的班主任角色竟然出来干扰,常常以居高临下的讲话口气上课。这样,尽管教师讲的课可能很有水平,但是,在学生的意识中,总以为你是一个耍弄技术者,而不是一个“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者。其实,班主任角色的干扰,其课的水平也不会是很高的。因为管理与教学毕竟是两码事,虽然有联系,但不是同一回事,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违背了它们的规律,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有时学校教师也不妨用用斯特鲁效应术,使其产生积极作用。据前面所述,一般情况下,期特鲁效应起消极作用多一些。但只要我们学校教师正确应用,也可以产生犯错误效应。例如在联欢晚会上,学生要求学校教师扮演一个“小丑”角色,学校教师就会感到十分别扭,认为这与学校教师形象相差甚远,太不协调了。因此,学校教师的形象常常会出来“竞争”小丑的形象,从而引起不伦不类的失态行为,使得大家哄堂大笑,其乐无穷,学生对学校教师更加敬佩了。

从上可见,我们学校教师在学生从事某一活动时尽量不要去干预他。有些教师喜欢刚布置完一项工作,学生刚投入工作,教师第二、三项接踵而来,或用自己的观点、做法去干预他,从而使学生发生Stroop效应,使布置的班级工作一事无成或大打折扣。因此,记住,别去干扰他!

昼夜Stroop(Day-Night Stroop)

Cerstadt 、Hong 和Diamond 等修订了Stroop任务,使之适用于3. 5 岁至7岁的学前儿童,形成昼夜Stroop任务。实验组要求被试在看见太阳的图形时说“夜晚”,看见月亮的图形时说“白天”;控制组要求被试看见一个抽象的图形时说“白天”,看见另一个抽象图形时说“夜晚”。结果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年龄差异,尤其是在3. 5~4. 5 岁之间。控制组的被试反应时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被试反应时随着试验次数增多而减少。最普遍的错误模式是儿童轮流说“白天”和“夜晚”,或看见太阳的轮廓坚持说“白天”。昼夜Stroop和经典Stroop相同性在于两者都是要求儿童抑制字意义和视觉冲突的矛盾,但是前者同时又是一个规则性任务。因为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见太阳说“夜晚”,而看见月亮或者星星说“白天”。当前,昼夜Stroop范式大多被应用于研究儿童的执行功能,作为测量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词干扰范式

图-词干扰任务是经典Stroop范式的一个简单推广。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向被试呈现图与干扰词,二者同时呈现,或者先呈现图,然后呈现干扰词,要求被试命名干扰词。例如向被试呈现圆形中的汉字“方,”正方形中“圆”字等,任务是要求被试忽略图形,命名图形里面的汉字。对于图-词干扰范式,近年来研究者对其作进一步改进,如Waszak和Marti2na等人让被试命名两个长方形其中一个的颜色,颜色字所在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在靶子目标上、非靶子目标、背景上,结果发现在靶子目标上的颜色字比在非靶子目标上和背景上的颜色字产生较大的Stroop效应。另外图词-干扰范式也是研究双语Stroop效应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双语Stroop范式

双语Stroop范式指利用两种语言的色词,要求被试用母语和第二语言分别对两种语言的色词进行颜色命名,然后根据语言间(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两种语言) 和语言内(命名语言和色词使用同一种语言) 的不同干扰效果推论出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结构。翻译任务也是研究双语Stroop范式的重要工具。Laheij 和Debruyn 等采用翻译任务检验双语中Stroop效应。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进行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翻译,干扰词则以第一语言呈现;并且要求干扰词与要生成词语在正字法、语义等方面存在相关。结果在干扰词呈现140ms 的时候,与生成的词语义上相关的干扰词产生干扰作用,翻译词语的反应时显著增加,而与生成的词在正字法上相关的干扰词促进了翻译任务的完成,反应时显著缩短。这正如同经典Stroop效应中的不一致条件下的干扰和一致条件下促进作用。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

Stroop效应的反转范式是由Logan提出的,后由Merikle等人对其改进,并把它用于研究无意识知觉。这种范式只涉及红、绿两种颜色。色词“RED”或“GREEN”是启动刺激,用于启动对红、绿两种靶颜色的命名反应。色词和色块的一致概率是25 % ,色词和色块的不一致概率是75 %。当在意识状下,被试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在无意识状态下,被试对一致色块的命名要快于对不一致色块的命名,出现了典型的Stroop效应。这种范式也适用在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的任务中。在集中注意下,被试利用不一致的概率大于一致概率的预期,出现Stroop效应的反转;而分散注意下,被试对此没有预期,出现典型的Stroop效应。

情绪Stroop效应范式

情绪Stroop效应研究是当前Stroop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情绪Stroop效应主要是指刺激中的情绪信息对非情绪信息的影响。这个范式也是经典Stroop范式的变式。用表示情绪信息的图(表情图) 或情绪词作为启动刺激,颜色块作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色块进行颜色命名。该范式在实验研究中应用甚广,如禁忌语的Stroop效应[3 ] ,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候,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显著长;Willebrand 和Mimmie 等利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曾被烧伤的患者的认知失调。18 个烧伤患者构成实验组,18 个健康被试作为匹配组,任务是要求被试命名有关烧伤的、外伤的、中性的词语。结果发现烧伤患者命名烧伤词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命名外伤词语、中性词语的反应时。而匹配组对这三种词语的命名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其他范式

Besner等改变过去命名单词的颜色,要求被试命名单词中一个字母的颜色,字母处于有语言特征(单词) 和无语言特征一串符号( # 、@、%、&) 两种背景下,结果发现语境严重影响和制约Stroop效应的出现。Allen等用数字或符号与其个数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材料,如符号( - , + + + , = = = , : : , : : :) 、英文字母(C ,AAA ,DD) ,相匹配的数字(指数字与其数量一致,如1 ,4444 ,333) 、不相匹配的数字(指数字与其数量不一致,如2 ,1111 ,66) ,结果被试记住不匹配的数字比记住符号和字母费时较长,这类似于颜色的Stroop效应;被试读不匹配的数字比读字母花费反应时更长,这类似于颜色Stroop效应的反转;被试读和记相匹配的数字比读和记字母花费时间显著缩短,这类似于颜色Stroop效应的易化。

Risko和Jennifer等研究者通过把视觉搜索和Stroop范式联系起来,进行Stroop效应的研究。3 、5 、7个单词的排列包括1 个有颜色的目标(实验1 和3 中是词,实验2 中是条线) 呈现给被试。不相关的颜色词也呈现在材料中,并且和颜色目标位置有统一的或分离的两种情况。实验1 和3 要求被试报告目标颜色词的颜色,实验2 要求被试确定目标颜色是否出现过。

尽管这些范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经典Stroop范式的改进,但是同时这也表明了Stroop范式的多样性与多变性,以及应用范围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