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好效应

美即好效应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

点评: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很出色--如相貌、智力、天赋等,人们往往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自然而然的出色。更有甚者,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根据已有的对别人的了解而对其他方面进行推测,从对方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一好俱好,一坏俱坏。固然,有些人确实可以在很多方面都很优秀,但现实中这种人毕竟不多。现实中多的是有所专长,但在许多方面都很平庸的人。古语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要是以貌取人,或是对一个人的能力以偏概全,你可能会丢失很多宝贵的东西。

启示1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美即好效应。大多数人只要一闻到权威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说法;一看到某些人长相出众,就认为他们能力也不错,从而给他们很多机会。其实,美即好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人才的甄别上,我们应从本质上去认识,真正选中有真才实学的人;在面对权威人士的观点时,要通过理性去进行鉴别,从而避免受到误导。只有这样,才不会有碍于你的成功。同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也要采取理性的态度去合理的安排工作,不能因为美即好的效应,影响了部门的整体工作,最终受影响的肯定是部门和自己。

启示2

心理学里的“美即好”效应:即美丽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目中很自然地跟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有关这个效应,即便是圣人孔子也难以避免。其老人家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此话的来源是这样的,话说他老人家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宰予,又帅又能说会道,一见面孔子就对他的印象不错。还有一个弟子叫子羽,身材矮胖得像个球,相貌也是如车祸现场,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难成大器。然而假以时日,孔子发现宰予好吃懒做,不思上进。而子羽却学习刻苦,作风正派,完全跟当初的判断有所出入,随即有以上感叹。

众所周知,在人生的长期理想和短期利益的追逐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的筹码。外貌这个分量不轻的筹码其实是一个组合拳,拳法中包括天生的长相、外包装后的形象还有个人的气质。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指望咱们父母,那就得好好指望一下自我了。形象包装这里就没必要说了,至于提高气质的方法则有很多,比如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办法。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正能量价值观,带有一种好奇心地见多识广,遇百变而不惊,日夜修炼气场,直到哪天霸气侧露,“拳法”精湛,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