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赋

李郃·唐·赋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

巫中黔中,属乎楚之邦,吴之境;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汉之前。仙踪显天皇之始载,郡名标贞观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胜地,天南一角而壶中有天。攀断龙髯,黄鹤莫留于仙驭,空遗虎鼎,白鸦犹养于玄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楼、石城,东西护送。有朱明、有华盖,而簇成萼绿一华,曰娥皇、曰女英、而对笑桃花一洞。下临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鸾,上有箫韶,仿佛箫韶之来凤。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潇浦。登疑领而望苍梧,洒西江之泪兮,斑斑之文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三麓床中,丹炼九转,万岁山上,声齐一呼。所以尚书已有陟方之语,至于史记,广为考古之图。乾坤大而圣境亦宽,日月长而仙家不老。碧虚岩前,千怪万状;紫霞洞中,十洲三岛。六月无夏,惟木惟石,四时有春,非花非草。兹境为胜,异时可考。经藏石室,隐然六甲之护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开道。

客难之曰:舜居蒲阪,本属乎冀之北,舜卒鸣条,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无本不立,非文孰稽。有舜江则可枕可漱,有舜坛则可攀可跻,月帔兮明月上,云阁兮白云飞。九溪源下之流派,万丈天边之石梯。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电文怪石,舍人李峤之题。余应之曰:百岂无于一二、十未丧其八九。紫霞高卧,前后十四辈;白日飞升,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赋也,何为而作焉。以代门下抠衣而藉手。

(会昌四年七月,河东柳公权书,邵建和镌字。)


评析

《九疑山赋》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可以说无笔不妙。

然而对这篇文章的作者与书者也曾有纷争,就是因其较其他柳书而言过于规整,有些人由此认为是宋人学柳书甚善者仿作,清代《弘治永州府志》亦载:“黄表卿作《九疑山赋》。”而据另一方专家分析,《九疑山赋》并不是南宋黄表卿撰写,而是唐朝李郃撰写。原因如下:

第一,文章意境不符南宋国情。靖康时徽宗、钦宗被掳,国破家亡,民不聊生。仁人志士,崇尚的是救国救民,书写的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在《满江红》中说:“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辛弃疾在《鹧鸪天》中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穹骑渡江初。”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有南宋文人,都在抒发爱国之志,卫国之情。黄表卿的同乡好友乐雷发在《乌乌歌》中呐喊:“莫读书!莫读书!惠施五车今何如?”、“好杀贼奴取金印,何用区区章句为”。在全国上下都在忧国忧民,黄表卿敢写修道成仙吗?敢于藐视权臣的乐雷发不谴责吗?御史不弹劾、朝廷不怪罪吗?自古文章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抗战时期,毛泽东写的是《论持久战》;蒋介石喊的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战守土之责”;文人骚客写的、亿万人民唱的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二,地名、景名尽显唐代信息。争论的“湖南、云阁、潇水、碧虚岩”几个地名,已在商榷时探析清楚;紫霞洞一名泾渭分明。原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岩,宋道州刺史张公观改名紫虚洞。

第三,文章典故,标明唐朝。文章的十个典故,都是初唐前后道家仙人仙事。重道轻佛是唐太宗钦定的。唐统治者自诩老子后裔。太宗言:“今李家治国,李老在前”。丹炼九转是唐宋分水岭。道徒修炼分为外丹和内丹。丹炼九转是道徒外丹修炼方法。道徒用矿石药物炼成丸药,服者丧身者众。唐末宋初,道徒从长期的外丹修炼中醒悟过来,认识到服丹成仙之路走不通,又没有放弃成仙追求。于是回到了“元气生万物”这一基本教义上来。唐末宋初内丹兴起。北宋道士、紫阳真人、内丹代表张伯瑞著《悟真篇》,阐述了内丹修炼理论和功法。以内丹为成仙唯一途径,并云“为仙须是为天仙,唯有金丹最为端”。自宋始,道徒采用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内丹修炼法。丹炼九转告诉我们是唐道徒修炼法。

第一,意境、典故符合唐朝盛世。前面已说,文章意境不符南宋衰微国情,而合唐朝盛世景象。典故是遵圣意、敬先祖。

太宗自诩李耳后裔,尊重“李老”,尊重道教,遂成国意。

李郃家距舜祠十里,生在家乡,长在家乡,对舜事、祖宗渊源十分清楚。《灌溪李氏族谱》一卷84页载:“李氏十七世祖,耳公名聃,号伯阳,又名李老子、李老君、太上老君”,……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言,成为道教之宗”;一卷14页载:“沐塘始祖道辨公……卷86页载:“李氏五十四世祖,道辨公。”一卷91页“道辨公是李耳三十七代孙,李郃是道辨公第十六世孙,是李氏第七十代孙。”李郃是李耳的五十三代孙。李郃撰写《九疑山赋》是述舜事、尊皇意、敬祖宗。

第二,李郃具备写作素质。李郃三代书香世家。灌溪李氏家谱载:“郃公曾祖飞龙衡州教授,祖父周廷劄授本路教授,父太渊本州教授,三代以儒学世其家。”三代儒学为李郃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得以二十岁中状元。《九疑山赋》与名家诗赋虽有差距,但不失为一篇优美诗赋,没有良好教育,没有饱读诗书,没有鹤立群首的天赋,是写不出的,李郃具备了这种素质。

第三,文章地名表明准确。文章涉及的十八个地名中有十六个可以在图志中查到。万岁山、西江这两个地名,只有沐塘村人叫,别村人不会叫。

第四,现存文章也可佐证。李郃文章保存的很少,只有九篇,就连状元及第的《观民风赋》也已失传。在这九篇文章中就有多处同名同典故。如《咏石床石鉴》中的“麓床高接天”和《九疑山赋》中的“三麓床上丹炼九转”的“麓床”;《游九疑黄庭观》中的“神府枕疑川”和《九疑山赋》中“有舜江则可枕可漱”的“疑川”、“舜江”是一江异名,“枕”字用的是同一典故——“枕流漱石”;《游九疑黄庭观》中的“别有月帔上”与《九疑山赋》中“月帔兮明月上”的“月帔”。文章若不是出自同一人,不可能在六百零一字的短文中就有四处同名同典。

第五,文章格式也能佐证。偏爱诗赋是唐代士林之风,也是朝廷取士的文章格式。唐代进士考试是一诗一赋。李郃是以《观民风赋》和《早莺求友诗》中状元的。李郃用赋文赞美家乡,符合情理。

因此或黄表卿另有同名文章《九疑山赋》,但没有流传,故将柳公权碑文《九疑山赋》误为黄表卿所作而载于《永州府志》,亦未可知。

注释

马蹄:《九疑山图》的马蹄石,在马蹄洞村旁。

福地洞天:道徒选定的海内名山大川修炼之地。《上清天宫地图经》二卷载,九疑山洞列第二十三洞天。

壶中有天。《史记·秦始皇本记》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三神山又称三壶。

攀断龙髯:攀折断了龙的胡子;髯,胡子。龙髯。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凡迎帝升天,从帝升天者有七十余人,余人挂龙髯,髯断落地,并坠黄帝之弓,百姓抱弓视龙髯而哭。

虎鼎。指舜鼎。舜鼎在舜祠,大可装牛,百人才可移动。

黄鹤、白鸦:传说中的仙鸟。《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说:“鹤与道连在一起,已是确定的”,“按神镜记,九疑山……山麓中有大湖,湖中有禽,大如雁,锦毛长六尺。”

一井涌泉:舜源峰下一泉井。此井任天旱地涸,泉水常涌。

九峰:九疑山共有九座山峰,分别是舜源峰、桂林峰、杞林峰、石楼峰、石城峰、朱明峰、娥皇峰、女英峰、箫韶峰。舜源峰居中,拔地而起,其余诸峰如众星拱月,争相簇拥,古木苍翠,风景秀美。

三峰:又叫三峰石、三分石、舜峰。山上泉水常涌如柱,四季不枯。

萼绿一华:环列在花的最外面一轮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萼,花萼。图志载:舜祠南羊仙观有真人罗姓者(罗郁)自称萼绿华,引青衣数十人至羊权家,授以修炼之术后,权得道仙去。

桃花一洞。图志载:鲁妙典得道于麓床山仙去,后人于飞升处筑观奉之。台前地阔平坦,夭桃日映,称为桃花洞。

玉琯:即玉琯岩,在旧舜祠后,何侯石窟,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璟得玉琯十二于此,献之朝因此名岩。

西江:舜源峰、黄花源、西岭三水汇合,从下灌村西边流过村口,下灌村人叫西江,外村人叫泠江。

麓床:在舜峰下,有三级。第一麓床,有石长一尺六寸,人迹仿佛;第二麓床,有石鉴,寒光清园;第三麓床,有巨石,号迷石龟。

丹炼九转。道徒用矿石药物烧炼丸药方法。

万岁山:图志载,万岁山在九峰之外,麓床之北,五臣山对面,山上有仙洞。舜帝南巡路过,山神呼万岁者三,因此而名。

碧虚岩:即碧虚洞,元次山改名无为洞。

紫霞洞:即紫霞岩,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岩,宋太守张公观改名紫虚洞。

十洲三岛。《中国古代鬼神文化大观》载,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三岛:方丈、蓬莱、瀛洲。

经藏石室:即石函,内藏《李氏仙经》,在杞林峰。

仙梯:图志载:在紫霞洞口,石磴层层云霞交映。

舜江:即舜溪。图志载:碧虚洞水,通碧虚桥,南注舜溪。

舜坛:古舜祠。

月帔:梁武帝二道士成仙之典故。图志载,,梁武帝(502-557年)时,有双师,止黄庭观,宿白马岩,临溪浴隐去,衣月帔挂之林间不坏。

云阁:图志载:看云阁在无为洞后。

鸟篆穹碑:相传在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顶上,有古人留下的铜碑,据说是舜帝南巡时亲笔题写,其字如鸟爪,模糊而无人能够辨识。

电文遒字:指九疑山历代文人骚客的题词石刻,许多文字,写得龙飞凤舞,遒劲有力,如雷电留下来的印痕。

白日飞升:《湖南通志》卷七十五载,唐虞何侯,尧时隐苍梧山,慕长生;舜南巡狩,止何侯家;夏禹时,五帝以药一器与侯,投酒中,一家三百余口饮不竭。以酒洒屋宇拔屋白日飞升,何侯位为太极仙人。

会昌:唐武宗李炎的年号,使用时长6年(公元841年正月—公元846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