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青琅玕,生蜀郡平泽,采无时,此蜀郡赋所称青珠,黄环者也。琅玕有数种色,以青者入药为胜,是琉璃之类,火齐宝也。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身痒,火疮痈疡,疥瘙死肌。白秃,浸淫在皮肤中,煮炼服之,起阴气,可化为丹。疗手足逆胪。石阑干;主石淋,破血,产后恶血,磨服,或煮服,亦火烧投酒中服。...
释名 铜钴母,一作钴母,熨斗也。 主治 铜钴母主治折伤接骨,捣末研飞,和少酒服,不过二方寸匕。又盛灰火,熨脐腹冷痛。铜匙柄主治风眼赤烂,及风热赤眼翳膜,烧热烙之,频用妙。《大明本草》曰:铜秤锤主治产难横生,烧赤淬酒服。...
释名 亦名黄金石、石黄、熏黄。 气味 夺、平、寒、有毒。 主治 骨蒸发热(按:即今之肺结核)。用雄黄一两,加入小便一升中。另取方圆尺的石板一块,以炭火烧热,把雄黄尿汁淋在石上,垫上薄毡,令病人解衣顶被坐石上,勿使漏风。几次之后,病状即逐渐减轻。 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
释名 亦名羊起名、白石、石生。 气味 咸、微温、无毒。 主治 丹毒肿痒。用阳起石煅后研细,清水调搽。 滑精(元气虚寒,精滑不禁,手足常冷,大便溏泄)。用阳起石煅后研细,加钟乳粉等分,再加酒煮过的附子末,调一点面粉把药合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直至病愈为止。 阳萎阴汗。用阳起石...
释名 亦名卤盐、寒石、石碱。从碱地掘取,用作硝皮。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风热赤眼,虚肿涩痛。用卤碱一升、青梅二十七个、古钱二十一文,密封于新瓶中,开水煮一顿饭时间,取出静放三天。点眼,一天点三、五次。 牙齿腐烂。取上好碱土,热水淋之,去渣留汁,瓦罐熬干。刮下,加麝香少许,研细,搽患处。...
释名 亦名石青、大青。即今矿物学上的石青。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顽痰不化等症,兼有明目、利痰、生精、平肝等功效。 附方 扁青一两、绿青半两、共研细,水飞过,做成绿豆大的丸子。每服十丸,温水送下。...
释名 《本草拾遗》的有铁杵、铁刀、故锯、布针、铁钉等5种;《大明本草》的有钥匙、铁犁尖、马衔等三种;《开宝本草》的有铁秤锤、车辖2种。《本草纲目》的新增品有铁铳、铁斧、大刀环、剪刀股、铁镞、铁甲、铁锁、铁铧、马镫等9种。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坚肌耐痛。劳铁疗贼风,烧赤投酒中饮。...
释名 亦名画石、液石、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烦热多渴。用滑石二两,捣碎,加水三大碗,共煎成三碗。支渣留水,和米煮粥吃。 女劳黄疸(下半天发热恶寒,小腹急,大便溏黑,额头变为黑色)。用滑石、石膏,等分为末,大麦汁送下。一日三次。小便大利即愈,腹满者难治。 伤寒症流鼻...
释名 亦名炉先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打伤肿痛。用无名异为末,每服少许,酒送下。有散血、消肿、止痛之效。 骨伤骨折。用无名异、甜瓜子各一两,乳香、没药各一钱,共研为末。每服五钱,热酒调服。小儿只服三钱。另用米粥涂纸上,酒上牡蛎(左旋者好)粉裹伤处,外用竹篦夹住。 丹毒。用无名异研末,葱汁调...
释名 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 主治 去翳明目,入点药用之。灰尘入目,以珠拭拂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