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元好问·金·诗

【其一】

道旁殭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译文

【其一】

大路的两旁倒卧着满地的俘囚,经过的毡车就像那滚滚的水流。

被俘的妇女啊,呜咽着跟在回鹘的马后,究竟是为谁啊,

一步踉跄一回头!

【其二】

军营里珍奉的木佛价值低贱过于木柴,大乐署流散的编钟

摆满在市场上摊卖。

到底抢掠了多少啊,你也就无须细问——那艘艘大船啊,

几乎已把汴京整个载来。

【其三】

森森的白骨纵横交错,遍布在原野如同乱麻;

几年来桑梓毁于战火,变成了荒凉的龙沙。

只以为河朔的万千生灵已经被屠杀净尽;

却不料破屋上炊烟疏淡——竟还剩几户人家!

评析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是元代诗人元遗山创作的七绝组诗。该组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五月,下距金朝灭亡只有半年了。此时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被蒙古兵围困两年后已经失陷。元遗山也被蒙古兵拘管在京郊青城,后又从青城北渡聊城(今属山东省)。

这三首诗写于从青城去聊城途中,描述了蒙古兵的掠夺行径和战后的凄惨景象,抒发了人的悲愤。第一首写蒙古军掳掠金后妃、宗室北去的情景;第二首写蒙古军掠夺摧残文物的情景;第三首写途中所见战后的凄惨景象。全诗笔力厚重,感情深挚,极为感人。

注释

癸巳: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是年初春,金都汴(biàn)京陷落,作者成了俘虏。农历四月,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这三首诗是在北渡黄河时所写。

累(léi)囚:指被蒙古兵捆绑着的金国俘虏。累,通“缧”,捆绑囚犯的绳索。

旃(zhān)车:即毡车,指安有毡蓬的蒙古车。旃,通“毡”。

红粉:年轻妇女。

回鹘(hú):即回纥,这里指蒙古。

木佛:木质佛像。

大乐:宋代郊庙社稷等重大祭祀中使用的乐曲名称,近代改名为大和,这里使用的是原名。

编钟:乐器名称,即大小成组的钟。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句:佛像、大乐、编钟都是神圣严肃之物,说明蒙古军队野蛮,不开化,无视礼乐。

浑:全、整个。

浑载汴京来:把整个汴京城都载运来了。

龙沙:本指玉门关以西隆起如龙的沙漠地带,这里借用为荒芜的地方。

桑梓:家乡。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河,黄河;朔,北方。

生灵:老百姓。

疏烟: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炊烟。